塘栖枇杷的获得荣誉
塘栖镇政府、果农和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塘栖枇杷的保护与发展。枇杷面积解放初12780亩,2007年发展到25200亩,产量也从1657吨,发展为7500吨。截止2007年11月,塘栖镇建有枇杷优质苗基地500亩,枇杷特色园区1023亩。截至2009年,塘栖镇枇杷面积15000亩,年产枇杷3000吨以上。塘栖枇杷于1963年5月在北京首届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示,塘栖枇杷在1980年全国枇杷品种评比中获鲜食、制罐两项第一名,1999年10月注册了“塘栖”牌商标,同年获杭州市优质农产品展销暨新技术新品种交易会金奖,2001年获中国浙江省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2001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塘栖镇为“浙江枇杷之乡”。2003年获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5000亩。2004年5月,中国塘栖枇杷节开节仪式上宣布,久负盛名的塘栖枇杷刚刚成功申报枇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枇杷也有了全国性的产地品牌。2004年5月1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塘栖枇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5年获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杭州市著名商标,同年11月获余杭区公众喜爱的十大商标。2006年,塘栖枇杷又被评为区优质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GB/T19908-2005)。2007年3月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软条白砂和平头大红袍在历次全国枇杷品评中均获鲜食、制罐第一名。
塘栖传说故事
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在此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
光绪《唐栖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云:“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见,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哺育了塘栖。
扩展资料
塘栖镇的景点
姚致和堂
位于北小河街的致和堂弄内,创办于明末清初,五开间门。致和堂之匾,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柜台悬挂着:“修合无人见,诚信有无知。丹丸无认识,出门不退换。”的店规。大厅走廊挂有“博世济民”的金底花匾。
两桩抱联:“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世间百年旧家无非积德。”是清代塘栖人兵部侍郎夏同善所书。堂内有清代浙江巡抚彭玉麟所书“真实不虚”一匾。 塘栖姚氏祖籍浙江余姚,家传秘方,所制神效痧气丸(紫金锭)名闻天下,痧药“宛似紫金,尤称神效。
远近商贾以及海外,无不珍佩于身,为栖水著名之品。”(《光绪唐栖志》)嘉庆道光年间时,浙西水灾,疫后姚致和堂所制痧药救人无数。连清朝的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宝鋆舟过塘栖时,也连连感叹道:“买姚致和痧气等药,货此非止一家,不知谁为真伪也。”
(《文靖公诗钞》卷二)近代以后,致和堂到上海市开设分号,并在广告纸上刊明:“自造真正塘栖痧药”。民国年间名绅劳少麟从北平返里时,为了表彰其母姚氏(致和堂之女),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书写了“诵芬传世”一匾,后被悬挂在致和堂药店的大堂之内。
劳鼎昌
全称是“鼎昌绸缎呢绒冬夏布匹抄庄”,创办于民国三年(1914年)正月。座落于市东街葡萄湾斜对面。座东朝西,二楼二底,砖墙结构,西式门面,水泥地坪,为当时塘栖镇上唯一的新式店铺。鼎昌绸布庄专营棉麻布匹、绸缎、纱罗、呢绒,批零兼营,货源充沛。
柜台尽头,立有“经纶是裕,真不二价”二块黑底金字招牌。商品大多直接从沪、苏、杭、绍、湖等产区进货,广销于临平、瓶窑、德清、上柏、东塘、丁河等地。鼎昌绸布庄开张时资金4万元,从业人员20余人。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一分为二,开设了“鼎昌”与“荣兴”二家绸布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塘栖镇
塘栖枇杷是全国享盛名的杭州特产,其果形美观,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口,风味较佳.为了获得优质果实,须
(1)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和压条是无性生殖的一种方式;这种繁殖方法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并能保持优质枇杷品种的优良性状.
(2)嫁接时被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软条白沙作为接穗,长出的品种就是软条白沙.
(3)枇杷幼苗要带土移植,目的是防止根毛受损,因为根毛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带土移植能确保幼苗成活;植物体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空气中散发水分,水分以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因此,移植时把叶子剪去一部分是为了减少叶片蒸腾失水,维持树苗体内的水分代谢平衡提高枇杷移栽成活率;
(4)光合作用的效率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因此,人们用合理密植的方法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让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产量;
(5)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塘栖枇杷美味的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5液泡的细胞液.
(6)细胞分裂时变化最大的是细胞核,因为在分裂时,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必须完成复制加倍,然后平均分到两个细胞中,这样才能使得分裂后新形成的两个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原来细胞中的一样,从而维持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1)无性生殖;
(2)软条白沙;
(3)防止根毛受损(或保护根);降低蒸腾作用;
(4)[5]液泡;
(5)染色体加倍.
塘栖枇杷的追溯历史
据史书记载,塘栖早在隋代开始种植,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因品种优良,品质上乘,风味独特,自唐代起被列为贡品,在唐代时已相当繁盛,并且有一定的栽培、贮运技术,视枇杷为“珍果之物”。《唐书·地理志》中有“余杭郡岁贡枇杷”的记载。塘栖枇杷在塘栖镇形成了独特的枇杷经济、枇杷文化和枇杷生态。据史书记载,塘栖枇杷始种于隋,繁盛于唐,极盛于明末清初。塘栖在明清时名列江南十大名镇之首,有“江南佳丽地”之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塘栖枇杷胜于他乡,白为上,黄次之。”清光绪《塘栖志》中记载:“四五月时,金弹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远返苏沪,岭南荔枝无以过之。” 苏东坡在杭州任刺史,有“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桔微黄尚带酸”,张嘉甫问曰:“卢桔是何物也”,答曰:“枇杷是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塘栖枇杷胜于他乡,白为上,黄次之”的说法。《杭县志稿》中更有详尽记述:“塘栖为杭州之首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凡镇周围三十里内皆为枇杷产地。有塘栖专产而他处不及者记之,以见生植之美”。塘栖田少,遍地桑果,春夏之间,一片绿云,几无隙地。剪声梯形,无村不然。出丝盖多,甲于一邑。为生植大宗果品以枇杷为著也。清光绪《塘栖志》中对塘栖盛产的枇杷作了如此描绘:“四五月时,金弹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远贩苏沪,岭南荔枝无以过之。”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孙治所纂《灵隐寺志》内有“枇杷出塘栖”的记载。
塘栖枇杷的枇杷花茶
塘栖四乡自古有枇杷花制茶的历史,每年开花期间枇杷花大面值开放,就有采摘农民枇杷花和叶进行深加工做茶。塘栖枇杷花以著名的浙江老字号“百年汇昌”有为最有名,该商号始创1800年(嘉庆五年),清道光年间(1782年—1850年),所产蜜饯等被道光皇帝选为贡品;到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已经成为清朝内务府(故宫)的“指定供货商”; 1930年代,“汇昌”开始使用玻璃柜台、日光灯照明、使用玻璃瓶包装的蜜饯。民国时期,著名金石大师吴昌硕、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来到“汇昌”探访好友——汇昌掌门陈继明先生,品尝食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汇昌的发展成为一家拥有4个生产作坊、18000银元资金、近百名职工、94间栈房的大商号。百年汇昌被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命名为首批“杭州老字号”,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塘栖枇杷的追溯历史、塘栖枇杷,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