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蕨类植物哪些
常见的蕨类植物有连珠蕨、截基盾蕨、荷叶铁线蕨和峨眉耳蕨,主要分布贵州、广西等长江流域。
拓展资料:
峨眉耳蕨: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高25-35cm。根状茎短,边同叶柄有疏生鳞征。叶三至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狭细并仅有小脉1条。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生于海拔800-1500m处的溪边潮湿岩石或树干上。
荷叶铁线蕨:铁线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高5-20cm。根状茎短而直立。叶椭园肾形,宽2-6cm,上面深绿色,光滑并有1-3个同环纹,下面疏被棕色的长柔毛,叶缘具圆锯齿,长孢子叶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短线形,生于叶缘,中国特有变种。仅分布于四川万县,生于海拔约205cm处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石表面的薄土上、石缝或草丛中。
截基盾蕨:水龙骨科,草本蕨类,高约36cm。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2.5mm,稀疏淡棕色鳞片。叶片长卵状三角形,多少下延,全缘,侧脉明显,侧脉间叶肉呈美观的淡黄色绿色宽带状。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生于阴湿处和林下。
连珠蕨:水龙骨科,多年生大型附生蕨类,常附生于大树树干上。根茎短,密被长而细的狭条状淡红棕色鳞片,鳞片边缘有纤毛。叶长50-60cm或更长,无柄,中部深羽半裂,裂片边缘全缘且增厚,顶部可育,羽片缢缩几呈小珠状。在中国仅公布于台湾。菲律宾也有分布。
巢蕨;亦称鸟巢蕨、山苏花 ,其叶辐射状环生于根状短茎周围,中空如鸟巢,故名。植株高100-120厘米。叶阔披针形,革质,两面滑润,锐尖头或渐尖头,向基部渐狭而长下延,全缘。有软骨质的边,干后略反卷,叶脉两面稍隆起。 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及亚洲热带其他地区。
银脉凤尾蕨,又名白羽凤尾蕨、白斑凤尾蕨。是凤尾蕨属、凤尾蕨组剑叶凤尾蕨的一个变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蕨类植物门
蕨类植物哪些
东北虽产许多蕨类植物,但冬季休眠,失去观赏价值。室内常用的是热带山林中原产的、姿态奇异的常绿植物。常见的有3种:
(1)肾蕨(蜈蚣草)
是骨碎补科草本植物,因其有丛生的羽状密叶而得名。孢子囊在老叶背后。
原产热带、亚热带的溪边林下、石缝、树干上。耐阴湿。
4月换盆并进行分株。冬季可放在温室花架下。也可用孢子繁殖。
叶丛美丽,适作盆栽,又是重要的切叶材料。
(2)铁线蕨
是铁线蕨科多年生细弱草本。因叶柄黑亮具光泽而得名。叶卵状三角形,薄而嫩绿色,二回羽状复叶。孢子囊在老叶背后。
原产中国南方。多生于阴湿地方的岩石上。
在阴湿、温暖环境下易散布孢子,自行繁殖,成苗后可挖取上盆,也可分株繁殖。夏季需遮荫。
适作室内盆栽或作山石盆景观赏,别具情趣。
(3)鹿角蕨
是水龙骨科附生多年生草本。具有最大的原叶体,圆形,边缘波状,靠后面的根附生在树干上。生育叶灰绿色,分叉成狭窄裂片,因像鹿角而得名。孢子囊生在老叶下凹陷向上处。
原产澳大利亚热带及中国海南省。喜温暖、湿润环境。附生在大树干或潮湿的岩石上。
用分株、孢子繁殖。适作盆栽或附生在朽木、棕皮上,悬挂于温室,经常喷水保湿。
因生育叶顶端分叉成鹿角状,适作室内观赏。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形态特征
1、叶子。有的科属在同一植株上,先后长出两种不同形状的叶片,一种为正常的绿色营养叶或称不育叶,另一种幼时为绿色,不久即长出孢子囊而失去绿色的孢子叶,这种类型叫叶片二型。蕨类植物的叶片结构除少数属种有栅状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外,仅有海绵状、多少有空隙的叶肉层,有的甚至连叶肉层也没有。有些属种,叶片侧脉的分出和小羽片的分出一样有上先出和下先出之分。
2、毛被。蕨类植物的毛被相当复杂,分毛和鳞片两大类,或调节叶面空气湿度,或保护孢子囊群。有些腺毛可能和代谢有关,分泌蜡质粉末的腺毛,有保持水分的功能。
3、孢子囊。由于它的构造和形成的不同,可分为厚囊和薄囊两大类,前者的囊壳由多层细胞组成,后者的囊壳仅 1层。
4、环带。薄囊蕨类孢子囊释放孢子的机构。由数个到数十个U形加厚细胞和多个扁平的薄壁细胞(包括唇细胞)组成,环绕囊壳。
5、隔丝。是一种毛状不育器官,混在孢子囊群中起内外保护作用。一般都有长柄,顶部呈各种形状,覆盖幼孢子囊群,如石韦的星状毛隔丝,瓦韦的盾状隔丝等。
二、一般特征
1、植物体已有真正的根、茎、叶和维管组织的分化。已属维管植物的范畴。木质部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管或筛胞,没有伴胞,不开花、不产生种子,主要靠孢子进行繁殖,仍属孢子植物。
2、配子体弱小,生活期较短,称原叶体。孢子体和配子体均为独立生活的植物体。茎多为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少数种类具有地上直立或匍匐的气生茎。叶有单叶和复叶之分,叶形变化很大。
3、孢子叶背面,边缘或叶腋内可产生孢子囊,在孢子囊内形成孢子,以此进行繁殖,故又称能育叶。营养叶仅有光合作用功能,不产生孢子囊和孢子,故又称不育叶。
4、光合作用。蕨类植物的叶子兼具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料和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功能(即同型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蕨类植物门
蕨类植物哪些?
东北虽产许多蕨类植物,但冬季休眠,失去观赏价值。室内常用的是热带山林中原产的、姿态奇异的常绿植物。常见的有3种:
(1)肾蕨(蜈蚣草)
是骨碎补科草本植物,因其有丛生的羽状密叶而得名。孢子囊在老叶背后。
原产热带、亚热带的溪边林下、石缝、树干上。耐阴湿。
4月换盆并进行分株。冬季可放在温室花架下。也可用孢子繁殖。
叶丛美丽,适作盆栽,又是重要的切叶材料。
(2)铁线蕨
是铁线蕨科多年生细弱草本。因叶柄黑亮具光泽而得名。叶卵状三角形,薄而嫩绿色,二回羽状复叶。孢子囊在老叶背后。
原产中国南方。多生于阴湿地方的岩石上。
在阴湿、温暖环境下易散布孢子,自行繁殖,成苗后可挖取上盆,也可分株繁殖。夏季需遮荫。
适作室内盆栽或作山石盆景观赏,别具情趣。
(3)鹿角蕨
是水龙骨科附生多年生草本。具有最大的原叶体,圆形,边缘波状,靠后面的根附生在树干上。生育叶灰绿色,分叉成狭窄裂片,因像鹿角而得名。孢子囊生在老叶下凹陷向上处。
原产澳大利亚热带及中国海南省。喜温暖、湿润环境。附生在大树干或潮湿的岩石上。
用分株、孢子繁殖。适作盆栽或附生在朽木、棕皮上,悬挂于温室,经常喷水保湿。
因生育叶顶端分叉成鹿角状,适作室内观赏。
蕨类植物的起源是什么
蕨类植物的起源,根据已发现的古植物化石推断,一般认为,古代和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的共同祖先,都是距今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末期和下泥盆纪时出现的裸蕨植物。
裸蕨植物在下、中泥盆纪最为繁盛,在它们生存的时期里,衍生出来的种类很多,形式也复杂。据近来的研究,也有不少人认为裸蕨植物可能并不代表植物界的一个自然分类单元,而是一个内容极为庞杂的大类群,发现于西伯利亚寒武纪的阿丹木,以及发现于澳大利亚志留纪的刺石松等化石植物,因其形态特征和地质年代的古老性,认为蕨类植物并不完全是起源于裸蕨植物,而是起源于比它们更原始的类型或是共同的祖先,但是由于化石保存条件的限制,现在的认识还是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
裸蕨植物起源问题,植物学家的意见并不一致。多数人认为,古老的蕨类植物是起源于藻类;也有人认为,可能起源于苔藓植物。至于裸蕨植物起源于哪一类藻类植物,意见又有分歧。有的认为裸蕨起源于绿藻,主要理由是它们都有相同的叶绿素,贮藏营养是淀粉类等物质,游动细胞具有等长鞭毛等特征都和绿藻相似;也有人认为蕨类起源于褐藻,理由是褐藻植物中不但有孢子体和配子体同样发达的种类,也有孢子体比配子体发达的种类,而且褐藻植物体结构复杂,并有多细胞组成的配子囊。至于蕨类植物起源于苔藓植物,其理由主要是裸蕨植物孢子体有某些性状与苔藓植物中的角苔类相似,但缺乏足够证据,又难以解释两者生活史上孢子体和配子体优势的转变;也有人认为,裸蕨植物和苔藓植物都是起源于藻类,并且是平行发展而来的。
蕨类植物哪些?、蕨类植物,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