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花卉网 — 关注植物花卉网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快来一起分享经验和喜悦吧。

手机访问:m.zhiwuhuahui.com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哪些地下害虫如何防治

来源:www.zhiwuhuahui.com更新时间:2020-09-09编辑:植物仙子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手机阅读

地下害虫哪些地下害虫如何防治

地下害虫种类很多,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蝽、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根象甲和白蚁等10多类,共约200余种,分属8目36科。

防治措施

地老虎类:主要有大、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等。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幼虫:在发生量不大,苗圃内枯草藻时,在被害的苗木周围,用手轻扶苗周围的表土,即可找到潜伏的幼虫。

(2)诱杀成虫:3月初至5月底,用黑光灯,糖醋酒液诱杀。引诱糖醋酒的配方:白糖6份,米醋3份白酒1份水2份,加少量的敌百虫。天黑前放在地上,天明后收回。收回的蛾子杀死。

(3)2.5%敌百虫粉,每公顷22.5公斤与337.5公斤细土均匀,撒施在地上。喷洒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

扩展资料:

地下害虫常识

发生种类因地而异,一般以旱作地区普遍发生,尤以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和根蛆最为重要。作物等受害后轻者萎蔫,生长迟缓,重的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以致减产。有的种类以幼虫为害,有的种类成虫、幼(若)虫均可为害。

为害方式可分为3类:长期生活在土内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昼伏夜出在近土面处为害;地上地下均可为害。

地下害虫的体形多为长形和纺锤形,身体色素退化,某些器官发达或退化,如蝼蛄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适宜在土中掘土前进。有的种类鞘翅或眼退化。在土中垂直活动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是由于地下害虫对土温、土湿的敏感反应。

冬、夏表土层温湿度条件不适就向深层移动,春秋则由深层向表土层上移,而这时一般正值作物的苗期阶段,从而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是什么

地下害虫是我国重要农业害虫。据90年代初统计共320种,隶属8目,38科。地下害虫发生遍及全国各地,不论平原、山地、水田、草原,都有不同种类的分布。为害粮食、棉麻、油料、蔬菜、牧草、花卉、果树、林木等多种植(作)物。为害农作物的优势虫种主要有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7大类。

(一)蛴螬类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科幼虫的总称。国内记载的种类约百余种,其中分布广、为害重的主要有: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Faldermann)]、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 Motschulsky)、综色鳃金龟(H.titanis Reitter)、黑皱鳃金龟(Trematodes tenebrioides Pallas)、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黄褐丽金龟(Anomala exoleta Faldermann)。

为害状

蛴螬类的食性很杂,能为害多种植物,几乎能食害所有农作物、蔬菜和果、林苗木的地下部分。也可食害萌发的种子,咬断幼苗的根茎,造成幼苗枯死,轻则缺苗断垄,重则毁种绝收。成虫能食害作物和树木的叶片嫩芽,严重时仅留下枝干。

形态特征

大黑鳃金龟成虫体长16~21毫米,黑褐色或黑色,具光泽。前胸背板宽度不达长度的2倍,前缘和侧缘具饰边。鞘翅长度为前胸背板宽度的2倍,每翅鞘有4条明显的纵肋。前足胫节外齿3个,内方有距1个,后足胫节末端有端距2个。卵椭圆形,长约3.5毫米,乳白色,表面光滑,略具光泽。成长幼虫25~45毫米,头部前顶区刚毛每侧各3根,呈1纵列。肛门孔3裂,臀节腹面无刺毛列,钩状刚毛群呈三角形分布。蛹长约20毫米,初为黄白色,后变橙黄色。头细小,向下稍弯,复眼明显,触角较短。腹末端有叉状突起1对。

黑皱鳃金龟与铜绿丽金龟的形态区别如下表2-8。

表2-8 黑皱鳃金龟与铜绿丽金龟的主要区分特点

黑皱鳃金龟 铜绿丽金龟 成虫体长13.6~18毫米,漆黑色,无光泽,鞘翅上无纵肋;前胸背板略呈 矩形,呈波浪状,后翅退化,仅留痕 迹,不能飞翔 体长19~21毫米,铜绿色,有闪光。鞘翅各具4条纵肋;前胸背板各缘均具 饰边 幼虫体长24~32毫米,肛门孔3裂 状;头部前顶刚毛每侧3~4根,其中 冠缝旁2~3根,额缝旁1根 末龄体长30~33毫米,肛门孔呈一字 形横裂;头部前顶刚毛每侧6~8根,成1 纵列,额中侧毛每侧2~4根(彩版十,56)

发生特点

大黑鳃金龟在华北、东北地区2年发生1代,均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20~40厘米深处越冬。5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为成虫盛发期。产卵盛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末期在9月下旬。孵化盛期为6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虫期134天左右,以此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虫继续活动为害,6月初开始化蛹,7月开始羽化,8月以后羽化为成虫,一般当年不再出土,即在土中潜伏越冬,故越冬虫态既有成虫又有幼虫。以幼虫越冬为主的年份,次年春季为害重;以成虫越冬为主的年份,次年春季为害轻,而夏秋作物受害重,造成幼虫隔年为害严重的现象。

成虫白天潜伏土中,傍晚活动、取食、交配。有假死和趋光性。

黑皱鳃金龟2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壤中越冬;铜绿丽金龟1年完成1代,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其它生活习性大致与大黑鳃金龟相似。

(二)金针虫类

金针虫是鞘翅目叩甲科幼虫的总称。我国已记载200多种,常为害农作物的有: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oldermann)、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 Lewis)。京郊以沟金针虫为主,细胸金针虫次之,褐纹金针虫较少。食性很广,主要为害小麦、玉米、高粱、甘薯、马铃薯、甜菜、烟草和大豆等。

为害状

金针虫以幼虫为害,主要取食农作物种子、幼苗的根和地下茎,造成植株枯萎,甚至死亡。常造成缺苗、断垄现象。

形态特征

沟金针虫成虫体长14~18毫米,宽3.5~5毫米,体略扁,浓栗色,密被黄色细毛。雌虫触角11节,锯齿状。前胸背板呈半球形隆起,中央有微细纵沟,两后缘角稍向后方突出。翅鞘长约前胸的4倍,后翅退化。雄虫触角12节,丝状,翅鞘长约前胸的5倍,有后翅。卵为椭圆形,长0.7毫米,短径0.6毫米,乳白色。末龄幼虫体长20~30毫米,金黄色,体宽而扁平,体节宽大于长,背面中央有1条细纵沟。体表被黄色细毛。头部扁平,上唇退化,其前缘呈齿状突起。末端黄褐色,背面有暗色近圆形的凹入,其上密布点刻,两侧缘隆起,每侧有3个齿状突起。末端分为尖锐而向上弯曲的2叉,每叉之内侧各有1小齿。雌蛹长16~22毫米,宽4.5毫米。雄蛹长15~19毫米,宽3.5毫米。初为淡绿色,后渐变深,呈纺锤形,末端瘦削,有刺状突起。

3种叩头甲及幼虫的形态区别如表2-9,表2-10。

表2-9 3种叩头甲的形态区别(仿西北农业大学)

虫名 特征 沟叩头甲 细胸叩头甲 褐纹叩头甲 体长(毫米) 雌18雄16 9 15 体宽(毫米) 3.5 ~5 2.5 4 体 色 粟褐色,密被黄 色细毛 暗褐色,略具光 泽,被极细茸毛 黑色,具光泽,有刻点及稀疏茸毛 翅鞘长度 为头胸部长度的 5倍 为头胸部长度的 2倍 为头胸部长度的 2.5倍 后 翅 雌退化,雄具有 有 有

表2-10 3种金针虫的形态区别(仿西北农业大学)

虫名 特征 沟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 褐纹金针虫 体长(毫米) 20 ~30 20 ~23 20 ~22 体色 金黄色 淡黄色 茶褐色 体形 宽而扁,胸腹背 中线处有1条略凹 的纵沟 细而长,圆筒 形,如锥状,背中 线无纵沟(彩版十,57) 细长略扁,第二胸 节至第八腹节每节的 前缘两侧具细刻纹构 成的半月形褐色斑

表2-10 3种金针虫的形态区别(仿西北农业大学)(续)-1

虫名 特征 沟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 褐纹金针虫 尾节 双铗状,铗端向 上翘弯。铗齿之内 侧有1小齿,铗体 之外缘各有3个小 齿突 圆锥形,背面近 基部两侧各有1褐 以圆斑,并有4条 纵向细刻纹 近圆锥形,末端 有3个小齿突。尾 节基部两侧各有1 个半月形褐色斑,并有4条纵向细刻 纹

发生特点

沟金针虫约需3年完成1代。在华北地区、越冬成虫3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为活动盛期。成虫白天躲在麦田或田边草中和土块下,夜出活动交配。雌虫不能飞翔,无趋光性;雄虫飞翔力较强。雌虫3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期,卵产在土中3~7厘米深处,每雌虫产卵100余粒。雄虫交配后3~5天死去,雌虫产卵后也死去。卵经35~42天孵化,幼虫期在北京为1100天以上,到第三年8~9月化蛹。蛹期20天左右,9月初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而越冬。

幼虫1年中有2次为害高峰。秋季小麦出苗后可见被害苗,春天于3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为另1次为害高峰,约11月下旬开始越冬。

细胸金针虫多数为2年发生1代,少数3年1代。每逢单年以成虫为主越冬,双年以幼虫为主越冬。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期为26~32天。幼虫期平均为451天;蛹期一般为10~15天,成虫平均寿命285天。

(三)蝼蛄类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别名拉拉蛄。蝼蛄食性很杂,几乎所有农作物、蔬菜、果、林的种子和幼苗均可为害。主要有华北蝼蛄(C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东方蝼蛄(G.orientalis Burmeister)。

为害状

成虫和若虫喜食种子的幼根、幼苗,造成缺苗断垄。咬食作物根部和幼茎,呈现乱麻丝一样的被害状。此外,在表土层穿行,形成很多隧道,使幼苗与土壤分离,失水而干枯。

形态特征

东方蝼蛄成虫体长30~35毫米,淡黄褐色。前翅灰褐色,其长能覆盖腹部的1/2。(彩版十,58)。前足腿节下缘平直。后足胫节背侧有刺3~4个。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长2~2.4毫米;孵化前黄褐色,长3~3.2毫米。初孵若虫乳白色,腹部红色或棕色,2~3龄以后体色接近成虫。初龄体长4毫米左右,末龄24~28毫米,若虫共6龄。

两种蝼蛄成虫的形态比较如表2-11。

表2-11 华北蝼蛄与东方蝼蛄成虫的识别特征(仿西北农业大学)

特 征 华北蝼蛄 东方蝼蛄 体长(毫米) 40 ~55 30 ~35 体 色 黑褐色 淡黄褐色 前足腿节下缘 弯曲 平 直 后足腔节内背侧 有刺1~2个 有刺3~4个

发生特点

华北蝼蛄约需3年才能完成1代。在华北地区,成虫于6月上、中旬产卵,7月初孵化。初孵幼虫有聚集性,3龄后分散为害,到秋季达8~9龄,深入土中越冬。翌年春继续为害,到秋季达12~13龄后又进入越冬。第三年春天又活动为害,夏季羽化为成虫,即以成虫越冬。

东方蝼蛄在华北和东北约需2年完成1代。越冬若虫约6—7月羽化。

蝼蛄1年中有2次为害高峰。春季当平均气温达16.5℃时,越冬后体内营养消耗大,需要补充营养,大量活动取食,此时正值春播作物苗期和小麦返青期,形成第一个为害高峰。秋季平均气温12.5℃时,气候转凉,经越夏的若虫又需补充营养准备越冬,再次上升活动取食,此时正值小麦苗期,形成1年中第二个为害高峰。

蝼蛄有趋光性,喜夜出活动。有趋化性,对香、甜物气味有趋性;有趋粪性,对马粪、粪土等有机肥有趋性;有趋湿性,喜栖息于河岸渠旁、菜园及轻度盐碱潮湿地。

防治方法蝼蛄、蛴螬、金针虫类的防治方法基本相同。

(1)农业防治。深翻土壤,精耕细作,可压低虫口密度;施用腐熟厩肥,改良盐.碱地等,可减轻蝼蛄和蛴螬等害虫为害。

(2)药剂拌种。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剂或50%一六〇五为种子量的0.2%~0.3%,每100千克种子对水5~7千克拌种,拌匀后堆闷4~8小时,即可播种。

(3)药剂土壤处理。用上述3种农药之一,每667平方米100~150克,对细土20~25千克,均匀撒施全田,随后翻耕。

(4)春季防治。小麦返青后可用40%甲基异柳磷200~250克或50%辛硫磷与80%敌敌畏(1∶1混合)200~250克,拌细土30千克,均匀撒施全田,撒后浇水,效果良好。

(四)地老虎类

地老虎又叫切根虫、夜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华北地区主要有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黄地老虎[A.segetum(Shifrmuller)]、大地老虎(A.tokionis Butler)。

地老虎是杂食性害虫。可为害粮、棉、蔬菜、油料、瓜类、烟、麻等作物。在果园苗圃也为害苗木;多种双子叶杂草也是它的寄主植物。

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春播作物幼苗,严重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苗重播。有的地区还为害秋苗;在蔬菜地春秋两季均为害,但以春季为害重。

为害状

地老虎以幼虫为害,1~2龄不分昼夜,集中于植株心叶、嫩叶上,啃食叶肉,表皮呈天窗状。3龄后昼伏夜出活动,取食叶片呈豆粒大小的洞孔或叶边形成缺刻。4龄以后咬食幼苗嫩茎。5~6龄食量剧增。咬断嫩茎,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形态特征

见表2-12。

表2-12 3种地老虎形态特征区别(仿西北农业大学)种 类 特征 小地老虎 黄地老虎 大地老虎 体长及翅展 16~23及42~ 14~19及32~ 20~23及52~ (毫米) 54 43 62 双栉状,分枝 双栉状,分枝 双栉状,分枝向 雄蛾触角 仅达触角的1/2 达2/3处,其余 端部逐渐短小,几 处,其余为丝状 为丝状 乎达末端 暗褐色,前缘 黄褐色,其亚 暗褐色,前缘自 及外横线至内横 基线、内、中、 基部至2/3处呈黑 线区域呈黑褐色,外横线都不明显,褐色,肾状纹及环 成 肾状纹、环状纹 肾状纹、楔状纹 状纹明显,其周各 及楔状纹皆围以 都很明显,中央 围以黑褐边。肾状 虫 前 黑边。在肾状纹 充以暗褐色。亚 纹外侧为1不规则 外侧,有1个黑 外缘线外面为暗 黑纹。亚基线、 色三角形楔形斑,褐色的外缘 内、外横线都是双 尖端指向外缘,条曲线,有时不太 亚外缘线上有两 明显,中横线、亚 翅 个尖端向内的黑 色三角形楔形斑,尖端相对。亚基 线、内、外线,亚外缘线都为很 明显的双条曲线 外缘线极不明显 半球形,直径 半球形,直径 半球形,直径约 约0.61毫米,初 约0.5毫米 1.8毫米 卵 产时乳白色,孵 化前灰褐色

表2-12 3种地老虎形态特征区别(仿西北农业大学)(续)-1

种类 特征 小地老虎 黄地老虎 大地老虎 幼 虫 老熟幼虫体长 及色泽 37~47毫米,黄褐色至黑褐色,无光泽 33~43毫米,黄褐色,有光泽 40~60毫米,黄 褐色 体表 暗褐色,粗糙,密布大小颗粒,背面中央有2个 淡褐色纵带 淡黄褐色,多 皱纹,颗粒不显 著 黄褐色,多皱纹 光滑,颗粒不显著 腹部1~3节背 面毛片 4个毛片,后2 个比前2个大1 倍以上 4个毛片,大 小相同 4个毛片,前2 个稍小 臀板 黄褐色,有对 称的2条深褐色 纵带 中央有黄色纵 纹,划分为两块 黄褐大斑 几乎全为深褐 色,成一整块,密 布龟裂状的皱纹 腹足趾钩数目 15~25个不 等,除第一对腹 足有时不到20个 外,其余均在20 个以上 15~21个 5~14个,一般 在20个以上 蛹 体长18~24毫 米,第四至第七 腹节基部有1圈 刻点,在背面的 大而色深,臀棘 1对 体长15~20毫 米,第四腹节背 中央基部有不显 明的少数刻点,第五至第七腹节 刻点小而多,气 门下方有1列刻 点。臀棘1对 体长23~24毫 米,第四至第七腹 节基部密布刻点,第五至第七节刻点 环体1周,背面与 侧面刻点大小相 同,气门下方无刻 点。臀棘1对

发生特点

小地老虎在北京、甘肃1年发生3~4代,黑龙江发生2代。在北纬33度左右以北地区,尚未调查到越冬虫源。即0℃等温线以北广大地区,冬季全部死亡。已证明它是1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春季越冬代蛾,全由南方迁入。

黄地老虎在北京、河北、南疆每年发生3代,少数4代;以老熟幼虫主要集中在田埂和渠埂坡向阳土中越冬。

大地老虎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夏,以低龄幼虫在杂草地或田间土层内越冬。国内外都是每年只发生1代。

3种地老虎成虫的生活习性大致相同,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在田间草丛、杂草垛、作物间及土缝等隐蔽场所,夜间羽化、飞翔、取食和产卵等。早春杂草、作物未出苗前,卵产在土块、枯草上,寄主植物丰盛时,多产在植株上。卵多散产。幼虫2龄前,不分昼夜集中在植株心叶和嫩叶上,啃食叶肉,呈天窗状。3龄后,白天躲在表土层,夜间出来取食,4龄以后为害时咬断幼苗嫩茎,5龄后食量剧增。

防治方法

(1)铲埂灭蛹。春季化蛹末期,进行人工铲埂,破坏蛹的居住环境,能有效地减少虫口密度。

(2)种植诱集作物。小、黄地老虎有选择在芝麻上产卵的习性,可在棉田或玉米田隔5~20行种植1行芝麻为诱集产卵带,在孵化初期铲除并携至田外集中销毁;如需保留芝麻,可在3龄前喷药防治。

(3)适时晚播,早间苗晚定苗。在地老虎为害重的地区,采取适时晚播,避开为害盛期;实行早间苗晚定苗,可以减轻缺苗断垄。

(4)化学防治。用50%甲胺磷乳油0.5千克,加水5千克,拌种50千克;20%蔬果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按0.3%有效含量处理种子,保苗效果达80%~90%。75%辛硫磷乳油0.5千克,加适量水拌细土125~175千克或50%甲胺磷乳油与细土按1∶100比拌匀,也可用50%敌敌畏,药土比为1∶200,每667平方米撒施30~50千克,保苗效果80%以上。用2.5%敌百虫粉0.5千克,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拌在切碎的鲜草上,或用90%晶体敌百虫0.5千克,加水2.5~5千克,均匀拌50千克炒香的麦麸。将制成的毒饵于傍晚在田间每隔一定距离堆施。用50%辛硫磷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或用2.5%敌百虫粉每667平方米2.5千克喷粉,保苗效果达90%以上。喷药防治适期,如防治1次,应在3龄盛发期前喷药;如虫害严重,应在卵孵化盛期和3龄盛期前喷药防治两次。

(五)拟地甲类

拟地甲属鞘翅目,拟步甲(伪步行虫)科。我国北方发生的主要有网目拟地甲(Opatrum subaratum Faldermann)和蒙古拟地甲(Gonocephalum bilinedtus Walker)

网目拟地甲是我国淮河以北地区的重要苗期害虫。食性复杂,取食寄主有34科110多种植物,主要有大豆、花生、白菜、荠菜、桃、苹果、棉花、瓜类、向日葵、玉米和谷子等。主要为害萌发的种子和幼苗。

蒙古拟地甲和网目拟地甲一样,是淮海以北地区作物苗期害虫之一。食性杂,寄主植物达100多种,主要为害各种作物、蔬菜、花卉、果树等的萌发种子和幼苗。为害状与网目拟地甲相似。

为害状

两种拟地甲主要以幼虫为害萌发的种子和幼苗。一般轻发生年,造成点片缺苗断垄;虫量大时,也能为害作物的大苗,如苗高已达30~40厘米的玉米,新根和茎基部被咬成缺刻,使大片玉米苗叶片发黄,生长不良而萎蔫,甚至枯死,造成严重缺苗断垄,部分地块不得不改种。

形态特征

网目拟地甲成虫雌体长7.15~8.55毫米,宽3.8~4.6毫米;雄虫体长6.4~8.7毫米,宽3.3~4.8毫米。虫体椭圆形,黑略带褐色。头较扁,背面似铲状。触角近似念珠状。咀嚼式口器,下唇须末端呈斧状,爬行露在头前,不停地摇摆。鞘翅近长方形。两鞘翅后缘隆起线合成1条。隆起线两侧有突起5~8个,似网格状。雌虫前足1~4跗节≥5节,雄虫前足1~4节跗节<5节。卵为乳白色,表面光滑,长椭圆形,长1.18~1.5毫米,宽0.6~0.93毫米。卵上有粘液附着很多细土。幼虫体黄褐色,前足比中、后足粗大,腹部末节背板稍隆起。尾节边缘刺之排列各龄幼虫不同:1龄幼虫乳白色,尾部末端两侧各有刚毛2根,个别的一侧3根;2龄幼虫淡褐色透明,尾部末端两侧各有刚毛成刺4根,个别的一侧±1~2根;3龄幼虫褐色,尾部末端两侧各有刚毛成刺5根,个别的一侧±1-2根;4龄幼虫褐色,尾部末端两侧各有刚毛成刺6根,个别的一侧±1根;5龄幼虫褐色,尾部末端两侧各有刚毛成刺7根,个别的一侧少1~2根;6龄幼虫暗灰黄色,尾部末端两侧各有刚毛成刺7根,个别的一侧少1~2根;7龄幼虫暗灰黄色,尾部中央有线纵沟和钩形纹。蛹为裸蛹,体乳黄色,长6.8~8.7毫米,宽3.1~4毫米。羽化前转深黄褐色,头、口器、复眼、爪深褐色。腹部末端有一分叉。

蒙古拟地甲雌成虫体长5.49~6.94毫米,雌虫体长4.94~5.72毫米,前胸宽为2.22毫米。体黑褐色,有光泽,虫体椭圆形。触角念珠状,11节,1、3节较长,2、4节相等,端部各节逐渐膨大。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上有两个圆形突起。鞘翅狭长,上有平行隆起10条,行间为小刻点。雌虫前足1~4跗节≥5节。雄虫前足1~4跗节<5节。卵大小为0.9~1.25毫米×0.5~0.8毫米,表面光滑,长椭圆形。幼虫初孵时乳白色,后变为褐色。体12节,圆筒形。前胸发达,前足比中后足长0.12~0.61倍,粗为中后足的1.2~2.33倍。幼虫共6.龄,尾节两侧刚毛排列各龄幼虫不同:1龄幼虫乳白色转浅黄色,尾节两侧刚毛两侧各3根,个别少1根;2龄幼虫浅黄褐色透明,尾节两侧刚毛两侧各4根,有的少1根;3龄幼虫淡黄褐色,尾节两侧刚毛成刺两侧各4根,或多1根;4龄幼虫黄褐色,尾节两侧刚毛成刺两侧各7根,也有少1~3根;5龄幼虫黄褐色,尾节两侧刚毛成刺两侧各7根,也有少1根;6龄幼虫灰黄褐色,尾节两侧刚毛成刺两侧各7根。蛹乳白色,复眼红褐色,长5.5~7.4毫米。

发生特点

网目拟地甲在黑龙江、河北和山东,每年只发生1代。以成虫在表土层15~30厘米松土内、田间残枝落叶中、石块下、杂草或花卉根颈处、洞穴等处越冬。翌年春天,地温达8℃能微动,15℃开始爬行,以20~32℃时活跃。7—8月天气炎热,成虫潜伏在植物郁蔽处,早晚活动。成虫对油炸饼、花生及豆饼有趋性。成虫爬行慢(30厘米/分钟),随流水可作长距离扩散。成虫耐饥力强,寿命可达1343天。受惊时具伪死性,并排出芳香味液体。成虫一生可多次交配,到第四年仍能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产卵盛期,卵产在表土层。幼虫抗水性较弱,故在丘陵、山坡、排水好的沙壤土发生较重。

蒙古拟地甲在我国北方1年只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层2~10厘米处的杂草根际或残枝落叶下等处洞穴内越冬。翌年春天,地温达5℃时即能微动,8℃时可爬行觅食。天气转暖春播作物出土时为害幼苗。气温达28~32℃时,在郁蔽荫凉处活动。成虫每分钟爬164~175厘米,并随水流传至远方。高温季节成虫能飞,同时对黑光灯有趋性。成虫抗水性强,当受惊时立即伪死,并能排出芳香味以驱天敌。成虫羽化后第二年才交配。一生多次交配,能孤雌生殖。雌虫1年产卵34~490粒。卵散生,抗水性强。幼虫抗水性弱,水浸泡30小时全部死亡。幼虫老熟后做土室化蛹。蛹抗水性较弱,水浸泡48小时全部死亡。

防治方法

由于两种拟地甲习性基本相同,防治方法也大同小异。

(1)挖沟埋罐捕捉。秋季虫子喜集中在南坡有草的地方,在春天向大田迁移前,可在多草地边,挖一(深、宽)20厘米×20厘米的小沟,沟内每隔10米放50克豆饼等油炸饼。也可用瓦罐、大口瓶埋入土中,罐距10米,瓶口高出地面,罐内放50克油炸饼诱集,3~5天捕捉1次。

(2)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克,对水10倍或2%甲基异柳磷粉拌细土25~30千克,顺垄扬撒。种子处理可用50%甲胺磷乳油相当种子重量的0.5%,加水5倍,拌种,阴干后播种,保苗效果良好。

(六)根土蝽

根土蝽(Stibaropus formosanus Takado et Yamagihara)属半翅目,土蝽科。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及台湾等地。主要为害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为害轻造成缺苗断垄;重者,毁种。

为害状

根土蝽成、若虫均以口器刺入寄主根部吸取汁液,使植株青枯、变黄、矮小、穗小。轻者减产,重者枯死。为害时有向根部聚集现象,1株玉米或高粱根部有虫多的达300多头。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4.5~5.5毫米,雄虫4~5毫米,似椭圆形。体棕褐色,有光泽。头黄褐色,向前突出,略向下倾;上有1排褐色细刺,一般18~20根,便于潜土时起顶土、铲土作用。复眼淡红色,单眼1对,位于复眼后侧。触角似念珠状,5节,一般只看到4节,基部的1节最小,第三节大而长。小盾片呈三角形。前翅上半部革质,下半部为膜质。前足腿节短,胫节细长,末端尖锐如爪,旁生1刺,特化成镰刀状;后足腿节膨大,胫节呈马蹄形。生殖器及肛门在腹部末端开口,雌虫扁平,雄虫有黑色突起。卵椭圆形

地下害虫地下害虫哪些

如何消灭地下害虫

危害甘薯的地下害虫种类很多,主要有蟋蟀、蝼蛄、地老虎、蛴螬、金针虫五大类,这些害虫全是杂食性,可同时危害很多作物。

防治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精耕细作,消除杂草,灌水,轮作;物理及人工防治: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糖液诱杀,堆草诱杀;生物防治:培养大黑金龟乳状芽孢杆菌,接种土壤内,使蛴螬感病致死;化学防治:可结合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进行药剂浸苗,拌施毒土,毒饵诱杀,药剂喷洒。

特别推荐采取农业措施防止地下害虫,化学防治必须符合国家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要求。

地下害虫哪些

甘草地下害虫种类多、数量大,出苗阶段主要有蝼蛄、何氏东方鳌甲、华北大黑金龟子的幼虫(蛴螬)、黄褐丽金龟等,常咬食胚轴、子叶造成缺苗断垄。苗期到成株期主要有宁夏胭珠蚧(二年生后)、华北大黑金龟子的幼虫(蛴螬)、金针虫、拟步甲、黄斑大蚊等。

其他还有小黄鳃金龟、黄褐异丽金龟子、华北蝼蛄、赤绒金龟子、黑绒金龟子等。

常见的地下害虫哪些,如何防治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金针虫、蛴螬和地老虎等,危害多种作物。防治地下害虫,是夺取作物丰产的重要环节。现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药剂拌种。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ml加水50~60kg,拌小麦、玉米或高粱种子500~600kg,均匀喷洒,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有效期30~35天,可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2、除草灭虫。

在春播作物出苗前或地老虎1~2龄幼虫盛发期,及时铲除田间杂草,减少幼虫早期食料。将杂草深埋或运出田外沤肥,消除产卵寄主。

3、撒施毒土。

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1500g拌细砂或细土375~450kg,在根旁开浅沟撒入药土,随即覆土,或结合锄地把药土施入,可防几类地下害虫。尤其是冬小麦返青或春播作物幼苗遭受蛴螬或金针虫危害,可用此法补救。

4、毒液灌根。

在地下害虫密度高的地块,可采用毒液灌根的方法防治害虫。如甜菜、玉米、花生等作物苗期受地老虎危害时,可用40%甲基异柳磷50~75g,对水50~75kg,从下午4时开始灌在苗根部,杀虫率达90%以上,兼治蛴螬和金针虫。

5、毒草诱杀。

将新鲜草或菜切碎,用50%辛硫磷100g加水2~2 5kg,喷在100kg草上,于傍晚分成小堆放置田间,诱杀地老虎。用1m左右长的新鲜杨树枝泡在稀释50倍的40%氧化乐果液中,10小时后取出,于晚间插入春播作物地内,每公顷150~225枝,诱杀金龟子效果好。

6、灌水灭虫。

有条件的地区,在地老虎发生后及时灌水,可收到一定效果。

7、黑光灯诱杀。

金龟子、地老虎的成虫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向性,可于成虫盛发期用黑光灯诱杀。

8、人工捕捉。

利用金龟子的假死进行扑打,保护树木不受危害,并减少土中蛴螬发生。在地老虎点片发生时,采用拨土捕捉,有一定效果。对蝼蛄也可进行人工捕捉,减轻危害。

地下害虫哪些、地下害虫,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科知识本月排行

百科知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