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闻一多
《静夜》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1928年之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全文: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扩展资料:
闻一多1925年回国后,先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1926年暑假携眷南归湖北故里。中间又在上海、武汉等地奔波。
在北平及1927年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任教的两段时间,生活比较安定,在南京时并曾接父母一同小住。因此估计《静夜》是在这两段时间写的。
诗人他身居斗室,精神世界却是辽阔的,他没有陶醉在“神密的静夜”里,祖国的苦难、人民的忧患,引起了诗人的“心跳”。
此诗原题《心跳》,后改为《静夜》。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诗人通过静夜的一段切身感受,袒露自己的胸怀,对四墙之外普通人民因战争所遭受的苦难表示了深深的关切。
个人天地的安宁和社会的剧烈动荡,是其描述的两极,作者以静夜里书斋的安宁同远处的战争苦难相对比,发出了对只关心个人安乐的那种庸俗之人的强烈谴责。全诗写得自然流畅、韵律节奏比较规整,如行云流水。
静夜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表达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
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
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
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
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这首诗写得宁静、典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
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正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
扩展资料:
名家点评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戈宝权《中外文学因缘·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一文中又曾说,他最初接触到泰戈尔的诗,好像获得了‘生命的泉水’,当时他翻译过泰戈尔的诗集,而且他写的许多诗如《静夜》……等,都是受了泰戈尔的影响,诗意比较清淡。”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泽龙《中国新诗的艺术选择·王泽龙自选集》:“在“五四”退潮后,《星空》诗集中,一个纯洁晶明的月亮(星星)意象群,在它苦闷怅惆的情绪表现的世界中闪烁。”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林杰《郭沫若诗歌的象征主义》:“郭诗中音乐节奏与情绪内在进程的对应性,使其音律也具有了象征性,它与穆木天所阐释的象征主义诗歌音乐观是一致的……写自然之美的《静夜》句式整齐,长短对应,交韵抱韵相错,节奏和谐优雅而富于弹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夜》(郭沫若诗作)
静夜闻一多赏析
《静夜》是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的一首优秀的咏怀之作.作品艺术地揭露了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抒发了诗人决不沉沦于个人小家庭的安乐,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激情.《静夜》写于1925年,那时间一多已颇有名望.他年不到三十,已居于上层知识分子之列,成了蜚声国内的名诗人、名教授,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然而,他没有忘记祖国的飘遥,人民的血泪。
他对个人生活小圈子外的社会不能不关切.他看到疮疮满目的祖国的‘各种惨剧’:外强侵略,山河破碎,百姓涂炭,哀鸿遍野……诗人不可能在血腥、呻吟和挣扎中的祖国人民面前闭目塞听,面对这痛苦,黑暗的现实、诗人不能不激起心底的爱国激情.一颗关心祖国危难和人民疾苦的赤子之心在激烈地跳动,一团喷发于黑暗的烈火在熊熊燃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写出了这首炽热的爱国诗篇。
扩展资料:
《静夜》选自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死水》,原题《心跳》,后改为《静夜》。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 个人天地的安宁和社会的剧烈动荡,是《静夜》描述的两极。“灯光漂白了的四壁”之内贤良的桌椅、贞女般洁白的茶杯·古书的清香、母亲怀中接呷的小儿和熟睡的大儿,在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里,合成了一个充满着“浑圆的和平”的静谧世界。
对这首诗写了一组对立的意象:和睦、温馨的小家庭与动荡不安的大世界。
对于小家庭的温馨,闻一多还是满怀深情的。诗歌一开篇就用了语句复沓的方式“这灯光,这灯光……”烘托着一种恬静、优悠的心境。一个“漂”字更是渲染出了“灯光”的柔和、轻缓,如水如雾,如洁白的轻纱。
僵硬干冷的桌椅也似乎深通人性,如“朋友似的亲密,”如主人般的“贤良”,桌上年代已久的“古书”散发出阵阵香气,随风扑面而来,茶杯稳稳地立在那里,沐浴着银白色的灯光,显得那样的洁净;在诗人的身旁,环绕着一家老小,妻子温柔地哺育幼儿,大儿已经入睡,传来无拘无束的鼾声。哦,多么“浑圆和平”!
闻一多是习惯于在“静夜”里感受人生、思索生命的。可惜的是,“静夜”又总是让他惊惧不安,让他思虑重重,听着“凶狠的风声,悲酸的雨声,”他彻夜难眠(《雨夜》);望着遥远的月亮,受伤的心口鲜血淋漓(《美与爱》);想象“素敞朱冠的仙鹤”,愈发觉得黑夜的狰狞和咆哮(《幻中之邂逅》)……那都是因为他的孤独,他的身边没有真诚的友人,没有人情的温暖。
如今,在自己亲人的身边,沉浸在自己所熟悉、所喜爱的工作中,又当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甜蜜啊!那在过去的人生漂泊岁月里所欠下的情感之债,如今都可以尽情地偿还了。难怪在他的“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就在这时,诗人的笔锋一转,情绪陡变,“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闻一多那跳动的思想又投射到了外面的世界,那里正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在生活的磨子下”各种惨剧在接连不断地发生,哪里有真正的宁静和温暖呢?
这又代表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一贯认识,特别是从大洋彼岸归来以后,两种文明程度的差距实在是让人触目惊心,对“大世界”的忧患情绪就愈发厚重了。
小家庭的温馨让闻一多着迷,大世界的动乱又让他焦灼不安。对立的景象唤起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最后,他还是抛弃了小家庭的诱惑,设入到大世界的怀抱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静夜》
郭沫若《静夜》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 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扩展资料:
这首小诗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的描写,大胆想象,描绘出一幅极为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静夜》选自 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郭沫若最苦闷的时期。当时他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解读《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文学、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 乐山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夜
郭沫若静夜
郭沫若的《静夜》原文: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原文解释:
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这梦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给人以神奇的感觉。除了“漏”出的疏星里面还有些什么呢?真想掀开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怎么看不见天河呢?只是看见“远远的海雾模糊”,有光,有云,有星,有雾,这么神奇的地方,这么个迷幻的世界里,恐怕会有统人在岸边对着月亮流珠吧。
扩展资料
《静夜》的简析:
这首小诗写得宁静、典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静谧,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郭沫若《静夜》、静夜,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